明朝赶考指南——会试篇

[复制链接]
查看1205 | 回复1 | 2022-1-25 2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517388
近年关,顺天府逐渐变得热闹起来,除去置办年货的人气外,更多是因陆陆续续有学子从远方赶来参加不久后的科举会试。明朝的会试,每三年举办一次,时间是定在八月乡试的次年二月。一般江南甚至更远的闽粤学子往往乡试刚考完便踏上旅程。而江北的学子由于路途较近,通常是在年后才会上路,于正月中下旬抵达顺天府,到那时,整个顺天府的会试氛围才是最浓厚的。

万历时人沈德符记载:“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由于北京路途遥远,气候也相对寒冷,再加上当时也没有官舍制度,没有招待所,客栈又贵,而大多数举子家境一般等等问题,于是一批先期到京师做官或者商贾们便集资购置房产,当做集会所,也称为“会馆”。彼时京师的大多数会馆,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居停聚会之地,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既方便了人员的管理,也为上位者积累了声望,也因此,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末,至今仍存部分完好的会馆。
既然衣食住行都解决了,那么举子们便可静下心来温习功课,或走亲访友,或递交名帖拜访名士,或开个文会交流交流。读书人图的只是个功名,真正专心做学问的实在少数。有的举子自知中试无望,纯粹是抱着结识各地名流的念头进京来的,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万一能结交到朝中权贵或者名门望族的子弟,放个实缺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更有甚者,专门资助那些贫寒却有才的读书人,万一来年别人中了个一甲进士,为了还上这份恩情,怎么着也不算一笔亏本的买卖吧?
于是时间来到了二月份。二月初七,皇帝正式下旨任命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十八人,也即是传说中的“十八房制”。两个主考官也称为总裁。在阅卷环节中,十八个同考官分阅五经并取中部分答卷,最终一并递呈给总裁评选名次。而和乡试一样,总裁也有权利去翻阅那些被同考官黩落的答卷。万历二十五年,顺天府解元徐光启的答卷便是被当时的主考官焦竑从落选的卷子中挑出来,并一举提到第一名,这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轰动,焦竑本人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徐光启在随后的会试中居然落第。但最后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直至入阁大学士,其著作和成就也证明了焦竑的慧眼独具,至今仍为一段佳话。
五经房数与同考官的人数也有关,例如万历时期治《诗经》的考生多,治《春秋》的考生少,那么任命分配去阅《诗》的同考官人数便会比分配去阅《春秋》的同考官多。纵观整个明代,士子选择何经作为本经,往往与其家学渊源、导师的影响、就读县学、府学的影响有关,且治《诗》《易》《书》的人数远远大于《礼记》和《春秋》,这和前三者的字数和难易程度比后两者来得简单许多也有关系,尤其是《春秋》的微言大义,常令研读的士子知难而退。除此之外,投机心理也会在其中作祟,某些士子通过特殊渠道得悉这次考试主考官所治本经,为了得到主考官的赏识,由《诗》转为学习《春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二月初八,皇帝钦命大学士或礼部尚书释奠孔子先师,释奠结束后,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便正式开始,考生入场。考试地点位于北京城的东南方明时坊的贡院。会试和乡试一样,三天考一场共三场,而且中间不得离开贡院,也就是说考生得呆在自己的号舍九天,吃喝拉撒全在贡院里,吃食还得自己准备,若是带了不容易保存的馊掉了,那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所以一般都是带点熏肉、咸菜、大饼和少许米饭即可。相比于乡试的严格搜查,会试的入场搜查会稍微宽松点,只是例行公事,毕竟大家都是举人,说不定有的还有官位在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进去之后,锁上门,除非京师即将被攻陷,否则外界的一切事情都暂时和你无关。
一夜无话。二月初九早,第一场考试正式开始,考生需做三篇四书文,四篇五经文,当然,时间上没有规定得多久写完,只要在第二场之前交上就行。
二月十二,第二场考试的考题下来,考的是“论”“诏诰表”“判语”。“论”可以简单理解为议论文,虽然出题也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但并无规定得用八股文来答,自由发挥即可。“诏诰表”即“诏”、“诰”、“表”的合称,可以简单理解为公文,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写出相应的诏、诰、表,一般都是汉表、唐诰、宋表,如弘治六年的考题为“拟唐以张九龄为中书令诰”,弘治十八年的考题为“拟宋群臣贺孝宗做敬天图表”等等。“判语”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下级递呈上来的文件所下的批语,考察士子对《大明律》等法律条文的熟悉度。
二月十五,第三场考试的考题下来,考的是“策问”。“策问”的题目,每一道题都是以“问”来开头,即给你一段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或写出自己理解,相比于前两场来说,“策问”要简单得多,因为有“附加题”的性质,或难或易,因此考官看重的还是第一场的八股文,至于“策问”答得好与坏,最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只要文意通畅即可。说起这第三场考试,便不得不提弘治十二年的“鬻题”案,主考官礼部尚书程敏政在第三场考试中出了道极其刁难的考题,结果是年所有举子只有唐伯虎和徐经答上且可以称之为完美的标准答案,引来了有心人的举报,怀疑是程敏政考前泄题给两人。经调查,最后一干人等包括程敏政全部入狱,哪怕程敏政被皇帝当做下一任入值文渊阁的人选。最终唐伯虎被判终生不得参加科举,只能当个不入流的小吏,可怜一代江南才子沦落至此。而程敏政出狱后不久也因年老体衰经不起狱中折腾黯然逝世。这桩科举案至今仍无明确的定论,是公是非也只能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了。
回归正题,二月十六上午,考生开始收拾整理考卷,等到中午交完卷,考生便陆陆续续走出贡院,对考生来说,三年一次的会试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后面的评卷只能听天由命。
评卷前还有一系列繁琐的准备工作。在士子交卷后,收卷官根据所治经书分类,然后送至弥封官处弥封,将试卷上填写姓名的折角盖上关防印记。之后再送往眷录官处进行眷录,由书吏用红笔滴字不漏地抄写一遍试卷,考官只看抄写的副本,原本则另行封存保管。这是为了防止阅卷官辨认字迹,杜绝场外串通的可能。当然,眷录好的副本还会由专门的对读官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对读,一人读红卷,一人读墨卷,两人一组,必须一字一句用心对读,确保万无一失。这样,经过弥封、眷录、对读之后,交到考官手中的试卷可谓“三无”试卷,无姓名无标记无纰漏。然而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纵然阅卷程序一套下来看似天衣无缝,但只要肯下功夫,总有那么一丝漏洞可以钻,毕竟除了两位主考官和十八位同考官外,每一房仍有数位阅卷官,而进行准备工作的生员小吏少说也有两百人,还有负责监考的号军、杂役,负责伙食的厨子等等人员,只要有心,铤而走险的事仍会发生,例如嘉庆三年很出名的割卷事件,也称“活切头”,还有“蜂采蜜”等等,有钱能使鬼推磨,放到哪朝哪代都适用。
答卷的黩落,其实从眷录就开始了,眷录官在眷录之前,得先检查手中的这份答卷有没有避讳,有没有自叙门第辛苦,字数有没有符合规定,卷面是否整洁,有没有草稿纸等等。确认完毕后,再开始眷录,如果发现有上述违规文字,哪怕文笔写得再好,对不起,下次再来吧。据统计,明代会试人数从最初1500人参加逐步上升至每次会试参加人数平均4500~5000人,即每位同考官分配到的答卷大概为250~300份,而且为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同一份答卷往往需要好几位同考官分别批改,这样下来,每日的阅卷工作量少说也有七、八万字。阅卷是在第一场考试结束后开始,往往得通宵达旦地进行,不分昼夜。同考官的职责主要是初步黩落劣文,挑出优卷,并用青笔写下评语。由于被取中的士子和自己将会有师生之谊,这对自己在官场的人脉经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同考官肯定都希望自己选出的答卷能最终被主考官看上并取中,所以同考官往往会在批语上大力推荐自己选中的答卷。但是名额有限,主考官还是得将一众同考官推荐上来的卷子在黩落一部分,然后从剩下的卷子里优选,写下评语,最终进行排名。有趣的是,据明代部分考官批语字数统计表统计,同考官的批语平均字数约在25~30之间,而主考官的批语平均字数只在7~10左右,这跟主考官对于非自己本经的答卷无法做出详细的批语有关,也和同考官极力想让主考官选中自己推荐的试卷有关,也可能是主考官长期致力于行政,疏于学问,自然也就不好写下评语了。
会试是从初九日开始,一般二十五、二十六日就得开始填榜,二十九日发榜,时间看似充裕,实则紧张。除了人数的增加外,考生为了中式而在论和策问中的字数会比历年会试多得多,再加上考场中“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中间酒席谈笑,去其过半”,考官们参加各类花样诸如“出题宴”、“出帘宴”、“取卷宴”又要占去一半时间,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很多考官只看重第一场的经义,一旦第一场的答卷被取中,只要策问不犯原则性错误也中。如果第一场经义不入考官法眼,哪怕策问写得再好也是一场空。这并非空穴来风,虽然没有实史记载,但诸如此类的评判文章皆可查到。不过要在严格的框框条条中写出一份令考官惊艳,从诸多试卷中脱颖而出的八股文,也足以看出这名考生的能力了,只能说在当前的体制下,八股文取士已经算是很公平公正的方法了。
二月廿五日,各房同考官和主考官齐聚一堂,从第十九名起——即各房的第二名——将试卷号码填入草榜中。填好后放让外簾将原本墨卷送进,然后再锁起门来,将朱卷和墨卷一一对号,经查无误,则将朱卷和墨卷捆起封存储于堂中,待廿六日正式填榜。
二月廿六日,众人又齐聚一堂,开始填乙榜。这其中,各房卷首十八分答卷是和其他答卷分开拆的,在此之前皆由主考官保存,不填入乙榜。
二月廿七日,填甲榜,也称正榜。从第六名开始填,第六名到第十八名的名次决定权主要还是在主考官手中,然而五经魁便得由众人一起商量了,同考官有权力反驳主考官选定的经魁,最终选出来的经魁必定是大家皆认同的试卷,毕竟同考官肯定更希望经魁能从自己的那一房出来,因此这一步又少不了一些明争暗斗了。
二月廿八或廿九辰时,准备放榜了,然而在此之前,外头早已有收买了院内书办的报子提前得知榜上有名的举子,先一步吹吹唱唱找中了的举子讨喜钱去了。
至此,一家欢喜一家忧,从四更天开始,便有士子独自或带着家仆开始在贡院外张望等候贴榜,有那中了式的一声欢呼引来周遭人的热情问候和恭喜,毕竟今后就属于同年贡士了。再者,殿试一般不会黩落贡士,也可以说同年贡士即为同年进士,那这层关系可就更不一般了。有那苦苦寻觅自己名字不得的举子只得一声幽叹,前途渺茫,三年之后又是三年,青春岁月不由蹉跎。
……
……
待续。
参考文献:
1、 张连银:明代乡试、会试评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5
2、 汪维真:明清会试十八房制源流考[J],史学月刊,2011(12):36-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策划:159.21.654321
    运营:182.62.654321
    量身定制创意文旅
    文娱赋能品牌经营
    
    时代.背景  
    浴场更像是电影片场   
    穿越回唐朝   
    穿越回三国   
    影视剧背景   
    
    人物.角色   
    人生不止一面   
    基础角色任选   
    影视角色演绎   
    明星角色梦圆   
    
    场景.剧情   
    浴场送来都是社交场   
    360度网红场景   
    22部影视剧情   
    明星陪您互动   
    
    主题.内容   
    主题性感内容丰满   
    12个经典主题   
    90项文娱服务   
    每个人都是导演   
    
    培哲.文旅   
    设计策划文旅项目   
    温泉.洗浴.酒店   
    商业综合体.主题街区   
    餐饮.乐园.景点   
    
  

  沪ICP备14047490号-19    沪公网安备 31010802001330号  

© 2005-2024 培哲® | 量身定制创新文旅全方位解决方案 / 
大唐浴乐园®三国浴乐园®穿越旅行团®均为公司注册商标   / 

返回顶部